11op三国群英传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三国群英传
查看: 3339|回复: 0

司马昭说过两句话,可惜司马懿只听了一句,否则诸葛亮在劫难逃

[复制链接]

1579

主题

1929

帖子

690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908
发表于 2019-3-22 07: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发生在街亭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马谡、王平、司马懿和司马昭。原文如下:

(王)平曰:“若参军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与我,自于山西下一小寨,为掎角之势。倘魏兵至,可以相应。”马谡不从。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结队,飞奔而来,报说魏兵已到。王平欲辞去。马谡曰:“汝既不听吾令,与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王平引兵离山十里下寨,画成图本,星夜差人去禀孔明,具说马谡自于山上下寨。

却说司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司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见父曰:“街亭有兵守把。”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昭笑曰:“父亲何故自堕志气耶?男料街亭易取。”懿问曰:“汝安敢出此大言?”昭曰:“男亲自哨见,当道并无寨栅,军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懿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换衣服,引百余骑亲自来看。是夜天晴月朗,直至山下,周围巡哨了一遍,方回。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传令与诸将:“倘兵来,只见山顶上红旗招动,即四面皆下。”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派马谡镇守街亭。马谡来到街亭后,违背诸葛亮的战前部署,在南山上扎营。副将王平出言想劝,却遭马谡拒绝。无奈之下,王平只得率领一部在山下下寨,并立即将马谡的部署通知诸葛亮。等司马懿赶到街亭时,发现北伐大军已经在此驻扎,对诸葛亮钦佩不已,而其子司马昭却发现了马谡部署的致命弱点。此后,司马懿命人将马谡大举围困在山上,切断水源,令其不战自乱,并最终取得街亭之战的胜利。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王平口中的“掎角之势”, 意为从两方面夹攻敌人。现比喻战争中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或分出一部分兵力以牵制敌人。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中的“皆侯景叛戾,虚相陷诱,指成提挈之举,终无掎角之势。”

小说中提到的马谡在街亭惨败的原因,是符合历史原貌的。《三国志•王平传》载:“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可见诸葛亮在战前对马谡的嘱咐是让其在山下扎营。但马谡却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在山上驻扎,最终被曹魏大军击败。

不过,小说中提到的司马懿和司马昭父子指挥街亭之战并取得胜利,却是小说作者的虚构。按照《晋书•武帝纪》的记载,街亭之战期间,司马懿身处荆州宛城,都督荆州和豫州两州军事,根本就不曾来到西北战场。真正击溃马谡的,是曹魏名将张郃。《三国志•张郃传》载:“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小说作者让司马懿出现在街亭战场,主要目的是为了给诸葛亮找一个合适的对手。至于为何又让司马昭也随司马懿一起参战,原因也非常简单,是为了塑造人物特点的需要。在小说当中,司马昭控制了曹魏帝国,为后来西晋帝国的建立铺平了道路,足见其能力非同一般。作者在这一回中,对司马昭的才能作了两次介绍。一次便是此次街亭之战中提醒司马懿,足见他对马谡部署的致命失误是了然于胸的。还有一次是在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期间,司马昭对司马懿说出这样一句话:“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司马昭的这两个疑问大有深意。前一个疑问分明是认为诸葛亮城中并无军队,后一个疑问则是对司马懿的撤军决定表示怀疑。这两个疑问恰恰证明了司马昭的真实想法:诸葛亮城中无兵,应该挥军攻城。如果司马懿在这个时候头脑采纳儿子的建议,诸葛亮将在劫难逃,成为司马懿的阶下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11op三国群英传SF  

GMT+8, 2024-10-6 17:36 , Processed in 0.19116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11op游戏论坛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