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op三国群英传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三国群英传
查看: 17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诸葛亮做错了一件事,引发两场悲剧,令蜀汉痛失两大栋梁之才

[复制链接]

734

主题

773

帖子

261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15 12:1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如下:

杨仪手指魏延而笑曰:“丞相在日,知汝久后必反,教我提备,今果应其言。汝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献汉中城池与汝。”延大笑曰:“杨仪匹夫听着!若孔明在日,吾尚惧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遂提刀按辔,于马上大叫曰:“谁敢杀我?”一声未毕,脑后一人厉声而应曰:“吾敢杀汝!”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众皆骇然。

斩魏延者,乃马岱也。原来孔明临终之时,授马岱以密计,只待魏延喊叫时,便出其不意斩之;当日,杨仪读罢锦囊计策,已知伏下马岱在彼,故依计而行,果然杀了魏延。后人有诗曰:“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却说董允未及到南郑,马岱已斩了魏延,与姜维合兵一处。杨仪具表星夜奏闻后主。后主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杨仪等扶孔明灵柩到成都,后主引文武官僚,尽皆挂孝,出城二十里迎接。后主放声大哭。上至公卿大夫,下及山林百姓,男女老幼,无不痛哭,哀声震地。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临终前料定魏延必定会不遵将令,故留下一个锦囊给杨仪,并吩咐杨仪在两军阵前拆开观看,到时必有斩杀魏延之人。杨仪依计而行,在与魏延交锋中让魏延高喊三声“谁敢杀我”。魏延不明真相,果真喊了三声,结果被马岱斩杀。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出其不意”, 意为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孙子兵法》中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小说中描述的这段魏延被杀的经过,与历史原貌差异较大。据《三国志•魏延传》载:“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这也就是说小说中所谓的诸葛亮留下锦囊妙计斩杀魏延的故事是虚构的,并非历史的真实。但魏延死于马岱之手却是不争的事实。

魏延和杨仪为何最终会兵戎相见呢?其根本原因并非小说所言的魏延反叛,而是两人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据《三国志•魏延传》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三国志•费祎传》称:“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

对于杨仪与魏延之间的矛盾,诸葛亮又是采用何种方式化解呢?《三国志•杨仪传》说:“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诸葛亮的方式说白了就是各打五十大板,并没有真正化解矛盾。这种错误做法在诸葛亮在世期间尚可令杨仪和魏延两人不敢过于放肆,去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故此,在诸葛亮病逝后,这种矛盾迅速恶化并造成武装冲突。最终,魏延被杨仪所杀,而杨仪又在不久后自尽身亡。而这一切都源于诸葛亮的这种错误做法,使得原本就人才缺乏的蜀汉帝国先后损失了两位栋梁之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11op三国群英传  

GMT+8, 2024-5-5 05:09 , Processed in 0.09239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11op游戏论坛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