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op三国群英传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三国群英传
查看: 16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董卓凶残暴虐,却也有个过人之处,令袁绍曹操措手

[复制链接]

1576

主题

1922

帖子

687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87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08:1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回,发生在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返回洛阳途中,相关人物分别为刘辩、刘协和董卓。原文如下:

崔毅庄上止有瘦马一匹,备与帝乘。贡与陈留王共乘一马。离庄而行,不到三里,司徒王允,太尉杨彪、左军校尉淳于琼、右军校尉赵萌、后军校尉鲍信、中军校尉袁绍,一行人众,数百人马,接着车驾。君臣皆哭。先使人将段珪首级往京师号令,另换好马与帝及陈留王骑坐,簇帝还京。先是洛阳小儿谣曰:“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至此果应其谶。车驾行不到数里,忽见旌旗蔽日,尘土遮天,一枝人马到来。百官失色,帝亦大惊。

袁绍骤马出问:“何人?”绣旗影里,一将飞出,厉声问:“天子何在?”帝战栗不能言。陈留王勒马向前,叱曰:“来者何人?”卓曰:“西凉刺史董卓也。”陈留王曰:“汝来保驾耶,汝来劫驾耶?”卓应曰:“特来保驾。”陈留王曰:“既来保驾,天子在此,何不下马?”卓大惊,慌忙下马,拜于道左。陈留王以言抚慰董卓,自初至终,并无失语。卓暗奇之,已怀废立之意。是日还宫,见何太后,俱各痛哭。检点宫中,不见了传国玉玺。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宦官斩杀大将军何进,袁绍等人又诛杀宦官,引发洛阳城大乱。宦官张让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逃出洛阳,被河南中部掾吏闵贡追杀,只得投河自尽。刘辩与刘协逃到崔毅庄上,并在其保护下与王允、袁绍等人会合。在返回洛阳途中,众人与董卓相遇。随后便有了董卓进京废少立献之事。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旌旗蔽日”,意为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战国策•赵策一》中的“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小说中描述的这一段刘辩与刘协蒙难的情节,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董卓传》注引《汉纪》载:“帝以八月庚午为诸黄门所劫,步出谷门,走至河上。诸黄门既投河死。时帝年十四,陈留王年九岁,兄弟独夜步行欲还宫,闇暝,逐萤火而行,数里,得民家以露车载送。辛未,公卿以下与卓共迎帝于北芒阪下。”那么,此时董卓的兵力是否达到了“旌旗蔽日”的程度呢?

答案是否定的。据《英雄记》载:“卓将步骑数千来迎。”《九州春秋》中更是提到:“卓初入洛阳,步骑不过三千。”而当时洛阳城中却有着八支队伍,军队总数过万人。既然如此,兵力不到三千人的董卓靠什么控制了汉末朝廷呢?《九州春秋》中给了一个清晰的答案:“(董卓)自嫌兵少,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遣兵出四城门,明日陈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复入至洛中’。人不觉,谓卓兵不可胜数。”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董卓用兵之老辣,无论袁绍还是曹操都被蒙在鼓里,被董卓的计策得逞。只不过因为董卓是小说中奸贼的代表人物之一,作者不愿意在作品中体现董卓这一优点,仅仅用“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一语含糊带过,故此读者无法看到事情的原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11op三国群英传  

GMT+8, 2024-5-19 14:05 , Processed in 0.25301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11op游戏论坛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